English

拓境万维网搜求书外天INTERNET冲击传统文史研究

1998-1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徐晋如 我有话说

以“义理、考据、辞章”为中心的传统文史研究,要求研究者穷经皓首,淹通古今。研究的过程更涉及资料采用的问题,令人不胜其烦,于是目录学、引得学乃成专门之学问。但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无论怎样精赅的索引,总难免有沧海遗珠之憾,由此,常常一些极小的问题会引来大篇幅的烦琐考订。这种情形固然可以见出研究者深厚的学养功底,却不能不妨碍了他们在义理上的精进。何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人均不可能阅读并且记诵全部的典籍,常常是某一位学者兀兀穷年,通过排比大量的例证作出结论,结果有人在别的书中发现反例,马上就把这个结论全部推翻。于是,赵元任的一句感慨成为学术界尽人皆知的名言:“说有易,说无难!”

数字存储技术的出现,尤其是INTERNET的飞速发展,为这一状况的改观提供了机遇。

两年前,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先生在赴台湾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时,顺便买下了《十三经索引》的磁盘,感到方便不少。当时有关《十三经》的软件仅有两套:一套由台湾出版,一套出在美国,这位先生的那份拷贝很惹得人眼热。不久内地的商家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开始开发存储古籍的电子出版物。但无论是采取光介质或是磁介质存储信息,都面临着两个天然的缺陷。第一,软盘或光碟均属于损耗性产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得不到完全的保障。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相对于学者的收入来说,这些电子出版物的价格过昂。因为事实上作为一个专业人员而言,拥有相当数量的典籍藏书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学者仅仅希望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提供更为简捷的检索功能罢了。一句话,学者一般不可能仅仅为了检索而斥资购买一套这样的软件。

如众所知,INTERNET最核心的原则是资源共享。在文史典籍资源的利用上,INTERNET的这一特性尤其迷人。今天,只要连上INTERNET,点开相关网站,不但可以查阅《十三经》,其他如《二十四史》、先秦诸子、佛经,均在指掌之间。上网检索的费用与购买一套软件所费,价格天平倾向于哪一方是显而易见的。

以资源共享为特性的INTERNET不仅方便、廉价地提供经典文本,更容纳了非经典的、当下的文本。任何人均可以自由申请个人主页,这样,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比其他任何媒体更容易、更快捷。而一旦有人注意到您的个人主页,不必等待图书馆入藏著作,您的文章就可能成为别人的参考文献。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毕业论文(理工科叫毕业设计)已经成为惯例。有兴趣的研究者甚至可以办一个相关课题的网站。

INTERNET促进了学术界多元的、即时性的交流。您的网页访问者随时可能留言同您交流看法,您也可以随时回复。更多的时候,学者希望得到特定的阅读者和批评者,那么,从精确性和快捷性上看,E-MAIL无疑是无可比拟的传递方式。

近期以来,许多供职于高等院校的教师都能通过学校的局域网浏览INTERNET,享受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中国科学院当然不必说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了自己的局域网,网站主页也正在建设之中。利用INTERNET进行学术研究,已被一部分学者所认可,并开始付诸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一位先生为了考察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观念,通过INTERNET查询,发现“国家”一词在上古及中古的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很小,这样,他的关于“国家”的观念相当后起的推测基本得到证实。网上的金石简帛资料也为一部分考古学界的网友频频采用。当年,陈垣先生下了很大工夫编出一份朝代历法对照表,被看作是学者的津筏,而今天在INTERNET上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历法的转换。

当然,并非是所有的学者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互联网络。许多学者上网还仅限于发一些电子邮件,而不能进入网络中更广阔的天地。在文史研究界,的确存在着根本无法进入技术层面的学者,他们对高新技术存在着敬畏感,这种心理妨碍了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反而是较为普遍的。甚至有一批很早就使用电脑的学者在新一轮数字化冲击波到来之际也落伍了。

部分学者无法充分利用INTERNET上的文史资源,也不单单是一个观念或心理的问题。自网络技术在中国飞速发展以来,传媒对INTERNET的宣传大都聚焦在共享软件上,以致文史界的学者们轻易不敢问津。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网上的文史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我国台湾省,而内地学界在文史典籍的数字化存储及流播上甚少建树。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全文检索系统起步较早,技术上也很成熟,但由于台湾采用BIG5编码字符集,而内地采用GB编码字符集,编码制度的不同造成交流的不畅,加以消息阻隔,许多人对于这一网络资源就未能很好地利用。

其实,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全文检索系统采用的底本几乎全都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内地学界资料丰富,人力资源强大,在典籍的数字化、网络化问题上还是有潜力的。

但是目前的投入很不令人满意。市面上的电子书库一般是所谓的家庭藏书,典籍仅收白文,而略去前人的笺注。所收文本早期是直接扫描的图形格式,近来则大多采用ADOBE公司的PDF格式,后者对于中文字符的检索支持也未见佳。这些商家操作的形形色色的“藏书集锦”对于学术研究的检索征引帮助不大,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更是遥遥无期。

也有学者对于网络检索兴趣不大。因为目前网络上所提供的文史资源并不包括非经典的资料性文本。而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图书馆或文史系所仅能在网络上看到其简介,图书也只提供目录。

有识之士认为,在当前内地学界资金不丰,技术力量尚不雄厚的情况之下,开设个人主页,以增加网络上的资料源,应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机遇,文史研究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也面临着冲击,要能把握住数字化时代的新浪潮,需要国家、学术部门、出版社、网络服务商们的共同努力。

文史研究重要网址选摘

网路中文古籍资源(big5)

http://blue.lins.fju.edu.tw/~chen/cclassic.htm

网上历史资源(Eng)

http://www.arts.cuhk.edu.hk/His.html

两千年中西日历转换(big5)

http://www.sinica.edu.tw/ftms/luso.htm

中研院文物图像研究室(内有汉简资料库)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

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索引(big5)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mct/

中研院文哲研究所资料库(big5)

http://140.109.24.171/database/

中国艺术史资料库(BIG5)

http://arts.nthu.edu.tw/china/china.html

史学讨论区(big5)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wwwboard/index.html

史语所资料查询(big5)

http://osil.csie.ntu.edu.tw/~chwu/taiwan/twnet/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主页

http://www.sikuquanshu.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